一只笨鸟一直飞
一只笨鸟一直飞
既然我可以 那你也可以
写在前面:
这不是教你一招制胜的葵花宝典,只是一只笨鸟一直飞的故事罢了。(注:不适用于英语成绩从小就好的姊妹)
你,上过大学吧?
okay,可以了,国外存活绝对没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座各位应该没有几个英语比我更差的,这不是在PUA我自己,是我对我自己有很清楚的认知。
我的英语程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直到大四要考研的时候,我才知道主谓宾是什么,单词从来没背过,可以说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学的英语。
我有好几个说自己英语不好,使劲儿PUA自己的朋友,说我在这里呆了三个月,英语肯定比她好,吧啦吧啦,可来了之后,我花四个月才实现的英语能力,她们只花了两三周,这就是质的区别。
所以姊妹你大可放下焦虑,勇敢往前走。那如果真的连大字都不认识一个,也不愿意学的姊妹,我个人建议不要出国,可以留在国内祸害他人。
在正式分享经验之前,首先想更正在洼地老师影响下我们对英语的一个既定认知:
英语是什么?
英语是语言
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通过考试的
学习一门语言不是一个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阶段性的过程。请大家牢记这点,本文接下来的分享都将围绕着这个认知。
出国之前肯定有人就会着急焦虑恨不得一夜背完一本单词书,想着不会说听不懂又找不到工作出来该怎么办啊。(我就曾是那个焦虑的人)
嘘,姊妹,深吸一口气,听我说,没事的,你绝对可以的,我这个主谓宾都不知道的人在外生活都可以,那你也可以。而另一个现实就是,你就算背完一本单词书还是会遇见听不懂,不会说的情况,因为学习一门语言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何必把自己逼到绝境焦虑影响心情浪费时间呢?
听:从鸡同鸭讲到耳朵结界破开到还是听不懂
在抵达新西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以“sorry”,“thanks”+微笑存活的。比起说的不是很好,听不懂更让人绝望。西方人表达欲又很强,为避免尴尬,我在别人开口前就说抱歉,我英语不好来阻止交流。简而言之,这段时间活得很像个残疾,聋哑人之类的,根本无法与人对话。
从聋哑人到耳朵结界破开的状态我一共花了大概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像我提到的,这个耳朵结界破开的感觉不是说一瞬间就能听懂了,而是之前你听到的都是鸟语,现在却是以英语单词的模样呈现在你脑中,这样一个过渡。
期间做过的努力有:
上过线下和线上一对一的外教英语课(我虽然穷,但舍得给自己投资)
播放当地广播当画画看书做饭白噪音
和朋友用中式英语聊天(无用)
犯过的错误有:
不敢找洋人室友和房东
因自卑不敢开口聊天
和中国室友合租
给华人老板工作
老板同事是中国人,室友房东是中国人,导致我感觉跟在中国没什么两样,语言层面进步的很慢。但当聋哑人的好处就是耳朵变得更灵敏了,学会了听和模仿。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我第一次去咖啡厅点热巧克力
我说了“l wanna have a cup of hot chocolate”
中式思维就是我可以要一个热巧克力吗?
但在咖啡店上了一段时间的班之后
我会发现每个人说的都是
“Can l get...?” “ May l have....”
于是我也就学会了
听
听很重要
我会把学语言当作游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去学。所以尽管这个阶段进步很慢,但还是很开心通过不同的工作学到不同领域的单词。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学的就立马能用上于是你也就能记住了。
有些朋友担心英语不好找不到工作的我想说,语言和工作能力其实是两码事,能听懂能做事固然很好,但听得不是很懂未必会耽误做事。
我每新换一个工作都会提前把产品或者是菜单的名字先记住,服务行业,都很重复机械的,做过几次就都会了。
举个例子
在咖啡店给客人点单的时候
“ ishvek?;@/@/!:? flat white ?”
okay,屏幕点单 flat white
对,这就是我,我的英语差到只够抓取关键词。
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而不是要考试的学科的时候,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你是当事人。
正如上面这个例子,你是点单的那个人,不是坐在考场听听力的那个人,坐在考场的你可能云里雾里,flat white是什么鬼东西都不知道还要去选ABC。可是现在的你是在一个咖啡厅里,你是一个点单员并且你提前背了菜单,那你肯定知道这个人想要的是一杯咖啡。
这个逻辑真的很简单,英语是一门语言,是拿来用的并且你是用的那个人,所以姊妹放轻松,听得不是很懂未必会影响你的工作能力,希望看到这里的你,焦虑稍微缓和了点。
来,让我们继续。
环境
环境真的很重要,但是这个环境除了大家老生常谈的置身于一个人人都说英语的环境,再一个就是被人鼓励,不被judge的环境。
我在前两个月的时候很受打击,这个打击来自于纠正我发音的口音的中国同胞,嫌弃我慢质疑我英语水平的中国老板,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不想学英语了的原因。
“这个应该发th不是s”
“Neive 不是naive”
“你这样PTE也能过5吗?”
”你们大学生都学了些什么啊?”
闭嘴吧
姊妹们,你们要知道,当你陷入了一个深深地自责和焦虑当中,什么都是学不好的,就算是你在一个都是外国人的坏境,还是支加哥氛围,我们还是生长为“中国人”,做“中国事”。
所有的改变都来自于我的第三份工作,在对华人老板深切的恨意下,我勇敢地向洋人店抛弃橄榄枝,很幸运遇见了一个很好的女老板,来到了一个全女的工作环境。
我们老板是一位法国女性,这点很重要。
为什么?
首先,学语言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过程。
其次,我很清楚我的英语水平,所以当你身边有这样一些英语是第二语言但是在英语国家生活很长时间的人,是对我们这些初到英语国家的人英语能力一个很好的过渡。
我会惊奇地发现,她说的话我都能听懂,没有本地人的口音,也没有本地人用的一些短语搭配,突然就觉得耳朵不聋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选听力和口语材料要选符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去练习,请不要一上来就BBC,Ted演讲(如果你的英语水平很高,当我没说)去难为自己。
最后,好的老板+全女友好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一点一点建立了我的自信心。听的足够多了,我便尝试开始说了,对话和交流。没有人judge我的口音、语法,打断和嫌弃我说话,她们鼓励我包容我夸奖我,我甚至可以用我蹩脚的英语跟同事探讨两个小时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权利。听上去很难是吧,男权社会不会说,女性权利不会说。
我怎么说的?
“The women in China become tools for producing babies. The government made laws to force females to have three or more babies. The job opportunities, power, and money are all for males. What females do is just serve males.”
语法对吗?用词准确吗?
那重要吗?
不重要
这不是雅思考试作文
这是在交流
你懂对方懂就好
哪怕是简单的短句也没关系
在这个阶段我依旧会有听不懂的情况,但我学会了问。之前因为自卑连问都不问,觉得听不懂很罪恶。但是由于环境的影响,我会不断地去问我同事老板,不好意思,没听懂,可以再说一遍吗?甚至有些时候问三遍的情况都有,再不济边聊天边谷歌翻译单词。她们都不在意这些的,对于她们来说你理解这个意思比你不懂装懂要重要很多,而且整个对话不会因为你询问单词意思而索然无味。
没关系,真的
你可以的。
写着写着总感觉自己像什么“放心大胆说英语”的邪教,仿佛什么都不管,大胆说就好了,但其实并不是的,只不过我个人认为建立自信心和活学活用是学语言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我从出国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学习,我的确就是基础不好,也不是很聪明优秀的“中国学生”,但我有一个别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的点是:坚持。
我白天上班,晚上上课,空闲时间读读英语原著,做些长难句的句子分析作业,这都是后期你想进一步提升英语的一些途径。
背单词
长难句分析
我目前的这个工作也是我听力的第三阶段。
上一个工作里,同事和老板都不是英语母语者,而现在的同事和老板都是native speakers。难,真的很难。本地人说的又快又有口音还是当地表达,见面从” How are you” 到“How’s going today” 再到“ How’s your day been going so far?”
说老实话,当我的本地同事问“How’s your day been going so far?”的时候,我愣住了,闻所未闻。但不妨碍我厚着脸皮问,听多了几次也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由于他们说的很快又用很多书本上未曾教过的用法和单词,我现在的听力感觉又回到了刚开始鸡同鸭讲,抓取关键词猜的状态了。
我在初期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想知道其中每一个单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整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其实不是的,你为什么非要弄懂每个词的意思才知道整句话的意思呢?
就像我们去做阅读理解一样,抓住句子的主干,就算你不清楚个别单词的意思,但你也知道这句话大概什么意思,这就已经满足交流的基本需求了。
上一份工作在最近成为了我的一个兼职,用来负担奥克兰高昂的房费,我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经过native speaker的耳朵洗礼后,回去工作变得更能听懂了。
所以现在还在国内为听力捉急的姊妹,我这里的两点意见就是:
1.找自己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听力材料。
2.学会用耳朵抓关键词和句子主干来锻炼自己的听力能力。
别着急,别担心
就算你在国内学得不是很好
过来多听几次
慢慢也就会了
不会比我更差了
相信你自己一定可以的
一个来自贫穷的我的自述:
不仅贫穷
电脑还坏了
如果你觉得有帮助的话
可以给我钱
让我有动力继续写作
谢谢
没帮助的话
我就不写了